在历史的长河中,测字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占卜形式,流传千年,留下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。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测字术的神奇,也反映了古人对命运的探索和对文字的崇拜。
朱棣测“帛”字的故事,传说明成祖朱棣在当燕王时,有一次私访,见一测字先生,他便随意写了一个“帛”字求测前程,不料先生见字大惊,以头伏地,连称“死罪”。朱棣不解,请道其详。先生俯首而言:“此字‘皇’头‘帝’足,定做非常之人。”这个故事体现了测字术中对字形结构的深刻分析,以及如何通过字形来预测一个人的命运和前程。
崇祯皇帝测字的故事则更加凄凉。明朝末年,崇祯皇帝微服出行,写了一个“友”字让测字先生拆。先生说“友”字乃是“反”字的出头,意味着造反者已经出了头。崇祯听后不乐,又说想测的是“有”字,先生说“有”字由“ナ”和“月”拼起来,是“大明”的天下已经去掉一半。崇祯还不肯认输,又说想测的是“酉”字,先生附耳低语说“酉”字是把“尊”字去掉首尾而成的,“至尊”说不定会去头去脚。崇祯听后面孔顿时发白,回到宫里,立刻下令捉拿这位拆字先生,不料此人早已逃之夭夭了。是年,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自尽。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测字术的预言能力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皇帝的无奈。
纪晓岚测字的故事则更加富有戏剧性。纪昀写了自己的姓氏“纪”字让董超先生测,董超说“纪”字是“召走”合体,“董”字是“千里草”,纪昀要远戍了,“召字”无言字旁,必是口传诏谕,现在正“走”,还没有传到府上,谪戍应在千里之外,草茂之地无疑。纪昀又写了一个“名”字,董超说此字下为一“口”,上为“外”字偏旁,大人远戍戍所,当是口外,曰夕为西,必是西域。纪昀问能不能再回来,董超说以“名”字形状,与“君”字仿佛,和“召”字也形类,将来一定要赐还。纪昀又问哪年回来,董超说“口”字是“四”字缺笔,大约不足四年就能蒙恩归来。后来纪昀的遭遇正如董超所说。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测字术的准确性,也反映了纪晓岚的机智和幽默。
谢石测字的故事则更加传奇。两宋之交的谢石以相字为业,言人祸福,无不奇中。一日,宋高宗微服私访谢石,以杖在土上写了个“一”字,石略思之,说土上加一画,乃王字,必非庶人。疑惑之际,帝又写了个“问(繁体为“问”)”字,令其相之,笔体两侧俱斜而飘飞。石大惊失色曰:左看是君字,右看是君字,必是主上,遂下拜。帝曰:毋多言,石俯伏谢恩,即召回宫。次日又书一“春”字,命相之。石奏曰:秦头太重,压日无光,帝默然。此秦暗指秦桧。后有一道士听说,也写一“问”字求占。谢石道:“门虽大,只一口”。道士十分惊奇,原来道士所居道观,虽然有几个童仆,但全观道士只有他一人。道士又书一“器”字求占,谢石道:“人口空多,皆在户外”,寓诸童仆不在道籍之意,道士于是十分佩服。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谢石的测字技巧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和人物的机智。
串字测功名的故事则更加有趣。清朝时,有一个秀才写了一个“串”字让胡宏测字先生测,胡宏说他将来一定是两榜出身,因为“串”字有“双中”之象。旁边有一个秀才也写了个“串”字来问胡宏他的前程,胡宏却说他一定屡考不中,以老秀才终其身。原来,前者是无心写串,所以双中;后者是有心写串,成了有心为“患”,所以对他的前程大为不利。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测字术的微妙,也反映了古人对命运的探索和对文字的崇拜。
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测字术的神奇和准确性,也反映了古人对命运的探索和对文字的崇拜。在无为学院,有一个课程是理象汉字预测学,由易羊会长主讲,系统讲诉了如何通过汉字进行各种预测,比如看到一个人的名字就能够知道这个人的一些信息。这个课程已经开办了十几年,深受同学们的喜爱。通过学习这个课程,可以让人发现汉字里的秘密,了解汉字的能量,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。

测字术从巫祝秘技蜕变为文化心理学的桥梁,其本质是 “以字观心,以象通天”。无为学院的课程不仅传授技法,更引导学员在信息时代 激活汉字的文化基因——每一个方块字,仍是承载先民智慧的琥珀,等待我们解码其中的时空密码。
无为学院《理象汉字预测学》面授班即将开课,学期四天,小班授课,中国全息姓名学研究会易羊会长授课。报名进行中,欢迎喜欢汉字文化研究的朋友走进无为学院一起发现汉字里的秘密。